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为核心理念,推出“本科教育教学自评自建成效展示”专栏,全方位展示各单位在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中的工作成效和创新举措,凝练可推广的“天理经验”,为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动能。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是天津市政府和中国残联合作创办、我国第一所面向全国招收聋人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学院。1991年天津大学机电分校特殊教育部成立并招收第一届学生,1997年挂牌成立聋人工学院,开创了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的先河。学院深耕特殊教育30余年,办学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素有“聋人小清华”的美誉。
学院简介
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四个本科专业,并首创了“全校参与、跨学院联合培养”的听障本科生全纳教育培养模式,覆盖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全纳教育为依托、以残健融合为特色、以交流共享为载体”的面向听障生的融合育人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52人,拥有2名市级教学名师、1个市级教学团队和多名教育部“特教园丁”。学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学院获批天津市一流专业1个、天津市一流课程3门、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2门、天津市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其中《计算机专业手语》填补了国内计算机专业手语的空白。
学院积极打造具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水平聋人高等工科特殊教育。扩大特殊教育服务对象,完善特殊人群培养体系,开创我国聋人工科研究生培养先河,形成符合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新时代听障生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聋人教育国际化,率先实现中美听障留学生学分互认,为国际化培养提供新范式。牵头推动实现国内残疾人单考单招联合考试,开启中国残疾人高考新篇章。
理念思路
建院初心:让残疾青年有一条向上的通道,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办学愿景:通过高等教育不仅让残疾群体获得文化知识和生存技能,更是帮助其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融入社会,实现教育、工作和生活“平等、参与、共享”。
人才培养理念:以符合听障生身心特点、尊重残健差异为基准,探索多维度融合育人新模式。以“残健融合”为理念,通过“融环境”“融产教”“融学科”“融资源”,不断构建和完善面向听障生的融合育人培养体系,促进残健学生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成长成才,达到残健融合“1+1>2”育人效果,以惠及更多残障人士,促进教育公平。
措施成效
“融环境”,依托全纳教育
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
在全国首创面向听障大学生的全纳教育模式,首次打破了我国特殊教育的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建立全校参与、跨学院联合培养、残健同堂学习的培养模式,将听障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安排在一起,探索高等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新机制。结合全纳生的特殊性、差异性,聋人工学院联合就读学院开展全纳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制定专属的选课方案和学习策略,实现了听障生培养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目前聋人工学院可供听障学生就读的专业共有14个,覆盖了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四个学科门类。
以“促进听障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听障生认知和身心特点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形成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闭环机制。提出“思政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交流育人”多维融合育人模式,以残健融合为特色、产出为导向,形成持续改进的听障人才培养方案。在融合育人的模式下,听障生与健听生享有一样的机会和平台,使其更加自信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确保培养目标高效达成。润物无声的融合教育理念,涵养了残健学生相互尊重、理解、关爱的“无障碍、有大爱”的人文环境。


“融产教”,提升听障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针对听障学生知识储备不均衡、残健群体存在社交鸿沟的问题,学院根据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提出针对群体及个体残疾学生的个性化融合教育实施举措。依托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课程为载体,通过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实践对接,实现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产教融合,强化课程
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课程设计,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符合;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为听障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政府搭建平台,促进残疾学生、高校及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如校企共建计算机类《专业认识实践》《专业实践实训》课程,为学生讲授企业所使用的研发技术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校企共建实训平台,以“项目制”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保证课程知识的前沿性。


产教融合,赋能成长
学院于2019年成立“残健融合育人基地”,引导聋生科创团队更多关注“协同育人”自主创新项目,引导残健师生共同关注残疾人群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赛代练”“以赛促就”,首创全国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并已连续举办三届,着力填补国内残疾人创新创业竞赛发展空白,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引擎。在与健听学生同台竞技中,听障大学生囊括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师生团队荣获天津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融学科”,赋能高等特殊教育推动社会无障碍建设
针对残健师生群体存在社交鸿沟的问题,突出“特教+”的优势,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开展学科交叉,探索高等特殊教育赋能社会发展新途径,研究高等特殊教育服务社会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无障碍环境高水平建设。

学院以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融合推进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延伸,深化科技助残、科技助融,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自主研发的“复杂场景下中国手语实时翻译系统”成功获批国家工信部揭榜项目,成果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持起草《智能手语翻译系统测试规范》团体标准,为国家通用手语的信息化、标准化推广工作提供技术体系支撑,引领行业规范发展。与天津市残联、华为等单位共同打造“海河•尔语”聋人手语理解大模型项目,在提高聋健融合沟通效率、助力国家无障碍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依托学校老年学本科专业优势和特殊教育特色,成立“天津理工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残疾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残疾人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以科研反哺教学。




“融资源”,提升特殊教育资源交流共建
持续加强面向听障生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开展符合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实际需要的教材建设,着力构建培养听障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和终生发展能力的大实践平台,不断提高残疾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牵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面向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在线名师课堂建设》,实现国内优质特教资源的共建共享。2022年起牵头推进特殊教育高校联盟听障生单考单招联合招考,不断完善联考机制,推动联考的标准化、规范化。持续举办全国聋校校长论坛,畅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与天津市聋人学校签署“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协同共建”协议,推动特殊教育协同育人资源共建共享,提升特教资源融合的深度和成果共享的广度。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引入优质办学资源,与国内外同类院校开展交流合作。作为中国第一所、世界第四所聋人高等工科院校,2001年代表中国与美、日、俄共同发起国际聋人教育网络(PEN)项目。2018年起中美互派交换生,实现联合培养,开创了中国听障生以学分互认方式出国留学的先河。国际化为听障大学生看世界打开了一个崭新窗口,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及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实力。




优秀毕业生风采
乌力杰

2022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学期间加权平均绩点为3.3。在校期间,本人思想进步、学习认真、勇于创新,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曾获天津市“向上向善好青年”、天津市王克昌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第十七届“挑战杯”国赛特等奖等荣誉。发表论文1篇、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
陈豪

2019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曾担任学院星沙龙手语社社长、智联招聘校园代理,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第十届残运会火炬手”“首届天津市创业能手”“天津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等荣誉。他和同学成立了意物设计工作室,之后创办了天津意物工艺品设计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创业之路。在创业路上,先后荣获“深创杯”国际大学生突出双创项目奖、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三等奖。
朱明静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毕业后就职于天津市西青区融媒体中心党建办公室。曾任学校星沙龙手语社社长、校学生会网宣部部长、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校期间,课余投身志愿活动,致力于手语宣传,为构建残健共融的和谐社会作出努力。先后荣获了天津市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校园--天津市大学生2013年度人物、天津市向上向善好青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十佳大学生、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市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出版有长篇小说《珍惜爱》《破茧成蝶》(2014年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项目)、《太阳花》(2015年天津作协重点扶持作品项目),随笔集《猪窝日志》,手语宣传小册子《韩慕侠武术社应用手语》《大寺镇青年志愿者手语宣传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