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为核心理念,推出“本科教育教学自评自建成效展示”专栏,全方位展示各单位在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中的工作成效和创新举措,凝练可推广的“天理经验”,为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动能。
历史沿革
天津理工大学于1994年设立艺术设计系、2001年成立艺术学院,现有产品设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动画(中加合作办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天津市一流专业建设点)、视觉传达设计、摄影5个本科专业。2006年获得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获得设计学一级学科和艺术硕士2个硕士点。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三维构成)、天津市教学名师2名、天津市级教学团队、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市一流课程(专业表现技法)等。拥有3个研究机构和1个木雕艺术博物馆,已形成具有专业影响力的学科方向与品牌专业。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在编专任教师9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4人、硕士生导师29人,博士教师、硕士教师占85%以上。教师大多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江南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服装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以及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教学条件
学院拥有设施完善的专业教室以及天津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建筑面积达5200平方米。其中专业教室2200平方米,包含7间天光画室和17间专业教室。天光画室配备定制化艺术教学设备,专业级画架、画板及桌椅,为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地,有效地支撑了学生造型能力与创作思维的系统训练。专业教室集群搭载智能化教学系统,配备高清投影、电子白板以及音响系统等多媒体设备。
艺术设计实验中心于2001年10月成立、2018年验收通过成为天津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成为集实验、科研、设计实践为一体的艺术设计教育多功能实验中心。经过20年的建设,实验中心共建设27间实验室,实验教学面积3000余平方米,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2100余万元。年服务本科学生数量2000余人,并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工作室”。




管理架构
学院下设6个系,每个系由主任、副主任共同管理。同时成立了院级督导组,负责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控。
学院成立了评建工作小组,由院长、书记担任组长,副院长、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系主任、副主任、院督导、教学办、学工办、实验中心共计23人,学院联络人由教学副院长担任。
荣誉与成果
专业建设形成“艺工结合、产教融合、传承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和内涵优势,精准对标国家重大行业需求,在传统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跨行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人居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在生产制造服务高质量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科技进步奖3项、社科成果奖5项;纵、横向科研226项,经费4980.08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291篇,SSCI/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86篇;出版专著、教材37部;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设计学软科排名全国前30%。获国际顶尖设计奖项德国红点、IF大奖10余项,学科竞赛设计获奖600余项、企业采用221项。项目服务2022北京冬奥会,与地方企业合作创新成果转化近千万元。


理念思路
工作思路
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构建“党建+”融发展综合体,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全过程。通过“四融合”(思想、工作、管理、目标)和“七有力”党建阵地集群建设,实现党建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成立审核评估专项领导小组,分阶段推进自评自建工作。聚焦问题清单,强化整改措施,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培养理念
创新“美育+思政+实践”浸润式育人模式,构建“五位一体”美育工作体系(思政融合、教研体系、实践拓展、社会辐射、考评优化),通过木雕博物馆、课程思政资源库等载体,强化文化育人功能。

以“设计+”为核心,推动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深度融合。通过“设计+地方产业”“设计+非遗技艺”等方向,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培养定位
紧密对接天津智能制造、民生福祉及文化产业需求,打造“设计+地方产业”特色方向,助力乡村振兴、老字号振兴及非遗传承。为海鸥手表、鹦鹉乐器等老字号提供定制设计服务,实现经济转化超1200万元。

依托中加动画合作办学项目,深化与日本、英国、美国等高校的交流合作,开展国际设计工作营、联合培养等项目,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措施成效
党建工作措施与成效
推进“党建+学科”融合,建立“七个一”党员服务行动机制,开展“艺绘津门”“菜单式”党日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设计实践。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整合木雕博物馆资源,打造“理论研学课堂+践学课堂+联学课堂”三维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100%覆盖。
学院党委获评“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建成全国样板支部1个、市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1个。师生创作的红色作品《铭记沂蒙精神》《周邓红色文化创意设计》等被中央媒体报道,获批市级思政示范课4门,形成了“艺术+思政”文化育人品牌。
专业建设措施与成效
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产品设计、动画)、市级一流专业1个(环境设计),设计学软科排名全国前30%。修订2024版培养方案,强化“设计+科技”“设计+非遗”特色方向,与40余所高校、10余家企业联合优化课程体系。新增产学研基地17个,建成市级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2个(腕表创新设计、人居环境设计),校企合作项目直接经济转化超1200万元。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三维构成》)、市级一流课程4门,出版教材18部,开发美育公选课63门。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项目1项,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产、以赛促研”,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220余项。



师资队伍建设与成效
专任教师达9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0%,引进博士7人,博士学位教师增至15人,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学团队1个。建设3个创新团队(文化创意、遗产保护、数字媒体)。组织教学竞赛与培训,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市级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项。
学生管理与指导服务
建立“一生一策”就业帮扶机制,举办校友宣讲会4场、专场招聘会2场/年,搭建“校友风采”宣传平台。开展五育假期活动,覆盖学生超千人,强化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学院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
建立“三级审核”制度(教师自查、系内核查、学院督导抽查),规范毕业设计、试卷分析等环节。引入OBE理念,制定课程目标达成分析方法,优化教学日历与考核指标。
人才培养特色与教学成效
聚焦天津智能制造,形成民生落地设计服务体系。首创“犀皮涂漆技术”与材料科学融合,应用于天津海鸥表业集团高端定制大漆腕表,销售额达1000万元。振兴“中华老字号”,与“鹦鹉乐器”“鸵鸟墨水”等建立长效产教融合模式,形成2个市级产教融合工作站及12个实践基地。
现有中加合作办学动画本科项目,积极开展与美、英、日等高校学术交流活动。派出130余名师生前往加拿大、英国等高校学习实践。与日本千叶大学等5所高校建立交换生机制。
先后6次承办教育部排行榜赛事、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评审,今年申请到“社会创新设计组”国赛终评主办资质。通过承办权威的设计类综合赛事,实现5个本科专业与全国高校和企业联动,促成多项成果转化,提升了学院影响力和知名度。
优秀毕业生典型
布清云
动画专业2024届毕业生,加权平均绩点3.9,现被推免至武汉理工大学。曾任校教质中心信息员、班长,学院党建中心部长,校学生会骨干、社团负责人。获评“天津市优秀学生”称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理工之星等荣誉。7件设计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2件作品获省级荣誉,5件作品留校收藏,各类荣誉累计50余项。主持大创1项,参研大创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期刊论文1篇。曾受邀与省教育厅合作,以独立插画师身份参与冀教版教材插图设计;社会实习期间,参与雄安VR地图的设计。
李博洋
产品设计专业2022届毕业生,曲面流动(天津)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一疆智造(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天津师范大学创业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特聘专家、工业设计美学博主。设计作品曾获德国红点、德国iF、美国IDEA全球金奖、中国DIA设计智造奖、中国GIDA金芦苇工业设计奖、韩国K-DESIGN全球金奖等50余项国内外设计奖项。参与中国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京东电器体验店综合大楼、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精神堡垒等多个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