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为核心理念,推出“本科教育教学自评自建成效展示”专栏,全方位展示各单位在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中的工作成效和创新举措,凝练可推广的“天理经验”,为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动能。
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9年9月成立,主要承担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人才培养等工作。2018年,成为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成员单位,获批天津市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24年,被遴选为天津市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学院现有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基地、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修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天津市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三个市级平台。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过硬、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8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65%;2人具有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称号,1人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人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1人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思政课教师,1人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1人荣获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荣获全国网络教育名师。
学校高度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阶梯式培养,选派5人参加天津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才培养工程,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实践锻炼。每年选派思政课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和天津市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利用暑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全国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学习。
学院始终秉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与办学原则。把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关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根本,以高标准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要求,深入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格局、加大精准施策力度,全面提升学院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措施成效

学院党委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入融合,发挥党建对中心工作的引领作用。构建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把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作为党建融合的切入点,将党支部政治学习与教研室集体备课同步、党日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创新理论学习模式,推出“思政面面观”“师生话盛会”“青年圆桌会”等新媒体特色品牌。创新党支部共建模式,推动学院教师党支部与学校其他院系学生党支部共建,开拓了思政课堂之外的育人新途径。1个党支部获批建设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个党支部荣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院构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开齐开足各门思政课。重点围绕新时代伟大变革、“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开设思政选择性必修课程11门。获批2门思政类天津一流本科课程、1门天津市“一校一品”思想政治理论选修课、2门天津市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积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学院先后共建了12个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开展10余次融参观体验和现场教学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创新课,出版1本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建成1间智能思政·红色全景爱国主义教育教室,入围了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首批结对行动。






学院不断强化对思政课教学工作质量的监督,把提升思政课教学工作质量摆在突出位置,重视提升教学质量。对标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要求,制定了《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导标准》,为思政课评价指导和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学生、同行、督导专家等各方面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思政课听课全覆盖,形成了任务明确、职责明晰、高效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持续推进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院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获批4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8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专项、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设课题28项及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天津市本科教改项目1项、天津市新文科项目1项、天津市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思政专项)1项,进一步培育了众多高水平的教学成果。


坚持和完善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聚焦说课、评课、磨课,发挥集体备课制度的最大实效。每个教研室保证每学期开展不少于5次集体备课,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打下扎实基础。完善岗前培训、骨干培训、高级研修、教学竞赛等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1名教师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名教师在天津市青年思政课教师演讲比赛中获特等奖,1名教师获2024年天津市思政课教师“拿手一课”展示交流活动二等奖。2020年以来,学院获天津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市级教学比武类讲课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学院把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鼓励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开展研究,引导教师积极关注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重大战略决策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重大问题上积极发声,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2020年至今,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级、教育部和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荣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篇调研报告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网”等报刊媒体发表理论阐释类文章50余篇。


发挥理论宣讲优势,彰显思政引领力
学院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多名思政课教师入选国家级、市级、校级宣讲团,宣讲团成员分赴城市社区、田间地头、大中小学等开展理论宣讲500余次。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以天津市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推出系列微宣讲,搭建唱响时代主旋律的新阵地。参与录制中国大学生在线“千万师生同上一堂网络安全教育课”、天津卫视“天津新闻”“大家说理”“同学去哪里”“海河上的大思政课”“信仰的力量”“天津市2024年春季开学第一课”等栏目近30次,接受“津云”“北方网”及《天津日报》《天津教育报》《今晚报》报道或专访近30次。





参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助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提质增效,形成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新格局。先后参与制定了《天津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对接机制》《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等文件,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与各个专业学院对接,对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方式方法的培训。思政课教师还参与指导理论社团建设、学生思政辩论赛、演讲比赛和大学生思政公开课等活动,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