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为核心理念,推出“本科教育教学自评自建成效展示”专栏,全方位展示各单位在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中的工作成效和创新举措,凝练可推广的“天理经验”,为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动能。
学院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天津市高校中最早创办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系,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点,以及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软件工程三个学科均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2017)和顶尖学科(培育)(2021);建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系统”和“网络安全与大数据”两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网络安全与智能数据”和“信创及生态技术”两个天津市产业特色学科群。现有“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视觉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习型智能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计算及软件新技术”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两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数字图像处理》《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人工智能技术的视听感知控制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4门课程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数据库系统》为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Matlab技术实现》为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26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青年人才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天津市杰青、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教学名师等省部级称号人才17人,省部级创新团队7支。师资队伍注重科学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等纵向课题、横向课题150余项,科研经费近亿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发表被SCI检索的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6部。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探索新的教育路径,在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果。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与成效
坚持探索“三全育人”创新模式
学院坚持以“三全育人”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在全员育人方面,学院充分调动教师、辅导员和校友等多方力量,构建了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育人氛围。在全过程育人方面,学院注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周期培养,通过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环节,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个维度,打造了“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学院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学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构建了“课程思政”全覆盖体系,深化课程建设,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学院获批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高级网络体系结构)1门、学校“课程思政”课改专项2项(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系统)、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委员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项目1项(Python序设计课程思政探索与研究);2023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学院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建设,《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Matlab技术实现》入选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技术应用》2024年获批首批天津市级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持续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建好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两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正式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获批天津市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
建强一流课程。做好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积极推进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学院目前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1门,为优秀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优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院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厚基础,强实践,宽视野,重品行”的培养理念,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充分激活学生潜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2023年获批首批“天津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4年首届拔尖班成立。






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育教学成果。学院教师积极参加申报教学成果奖,共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主持或完成天津市教改项目12项。杨淑莹教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地方高校正高组二等奖;董晨副教授荣获天津市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副高组二等奖。


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实人才引育。同时,学院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营造崇德向善的育人氛围。2024年,杨淑莹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2025年入选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学院共拥有天津市教学名师4名、校级“天理名师”1名,获评天津市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培育团队2个。
质量保障体制机制建设成果
学院制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实施细则》《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等多项本科教学制度和工作方案,为学院本科教学管理构建保障机制。
建立学院多维督导评价机制,不定期开展随机听课活动,了解教师日常教学情况。对新入职教师、开新课教师、学生反映问题较多的教师进行重点督导,帮助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加强思想引导,构建实践育人载体
学院实践育人特色鲜明,建有30家高水平的社会实践基地。近三年来,学院涌现出国家级“三下乡”优秀团队3支、社会实践先进个人66人。青年学子走进纯皓小学、西营门小学开展无人机试飞、计算机科普等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课程,前往“软博会”“深之蓝”等地开展“知行课堂”一同探索行业发展,共话科技报国,受到津云、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报道。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学生“五育假期”红色打卡足迹遍布20个省市、110余处,两名学子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青年参与志愿服务超4000人次,总时长超90000小时。用实干担当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创新创业工作持续发力
学院持续完善双创工作体系,学院团委坚持“一生一赛一项”科创培养目标,依托“求实创新班”,邀请天津市信创协会企业导师开设“信创公开课”,共选聘校内外导师32名,连续为“挑战杯”“天理杯”等大型赛事打磨提供新思路,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近三年来,学院承办蓝桥杯国赛、华为ICT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华北五省竞赛、天梯赛、网络攻防大赛、CCF-CSP认证考试等30余场大型赛事,为学生搭建各类科创平台。115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吸纳了全校380名精英报名,共开展算法、安全等各类培训400余次,累计参与人次10000余人。学生在“挑战杯”、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总决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实践赛和作品赛、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累计斩获国家级荣誉298项、省部级荣誉1000余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再创新高。


培育国际化人才
鼓励和支持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
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短期国际交流项目机会。近几年来,我院累计有20余名本科生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洋理工大学、澳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马来西亚大学和韩国汉阳大学等国(境)外知名院校参加国际交流。
实施本科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天津理工大学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联合创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加合作办学)专业,该项目是学院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通过与魁北克大学深入交流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借助跨校专业优势,塑造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分析、解决计算机和数据分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助力高质量就业
搭建五育融合建设平台
学院积极推动党班团一体化建设,建立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中心和五育发展中心,每月打造示范党团日活动展,全年累计开展学习教育活动600余次。学院开展新生杯、学院杯、足球联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探索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方式。依托“IT文化节”,积极探索特色美育实践课程。名师大咖进校园、传统非遗与民族文化体验、毕业晚会、新生才艺大赛、班级风采大赛、辩论赛、摄影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增进交流的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生涯指导体系
学院积极探索“铸魂·固本·圆梦”四年不断线的生涯教育新模式,为学生设计“3+4”成长计划。通过就业推动会、网络发布等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活动,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建立生涯规划意识;举办考研、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专题讲座,不断提升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在学校首届职业规划大赛中师生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成长赛道一等奖、就业赛道二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天津市赛。
在校生学习体验

向东,2021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天津理工大学后,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深受鼓舞。在读期间,我曾担任学+领航员,参加了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社会活动,2023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发表2篇高质量论文,目前已保送至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回顾曾经的付出与收获,深感欣慰而充实。从入学时的青涩懵懂,再到毕业时的自信坚定,在天津理工大学的时光是我最珍贵的回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我的蜕变。感谢母校给予我成长的舞台,愿您越来越好,桃李芬芳!

马玉馨,2021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生活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要合理平衡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大一时,我努力提升自己的成绩,获得了积极的反馈,前三学年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历,目前已保研至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四年虽短,但意义深远。在天津理工大学的日子满是温暖的,感谢天理用知识的火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用包容的胸怀,接纳我的每一次跌倒与成长。在这里,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未来我定会带着母校的期许,奔赴山海,不负所望。
优秀毕业生风采
白天杨

白天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届本科毕业生,现就职于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美团)。在学期间,担任班级团支书职务,连续三年获得天津理工大学人民奖学金二等奖、多次荣获天津理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工作期间,先后主导完成了10余个大型数据项目,并成功引入了数据湖技术,提升了业务数据管理效率,为其他部门的推广使用提供了经验和支持,在2021年集团年度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多次荣获优秀校招生、优秀员工等称号。
寇宇宸

寇宇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届本科毕业生,现就职于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在学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天津市王克昌奖学金学习优秀奖、“理工之星”研究与创新优秀个人、人民奖学金一等奖等;荣获2017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第九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7年“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优秀论文二等奖、2018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天津市一等奖等。毕业后远赴纽约大学深造,先后入职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现从事程序开发工作,工作期间表现优异,出色地完成了公司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