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为核心理念,推出“本科教育教学自评自建成效展示”专栏,全方位展示各单位在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中的工作成效和创新举措,凝练可推广的“天理经验”,为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动能。
机械工程学院是天津理工大学最早成立的学院之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学院紧抓“新工科”建设引擎,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课程思政、创新实践育人。作为天津市属高校机械学科排头兵,学院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双创育人体系,成果显著。
学院概况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等七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省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各2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天津市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培育点1个,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4个专业获评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机械工程学科为天津市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队伍素质高,专任教师108人,其中博士学位占92.5%,入选天津市各类人才计划20余人,拥有4支市级教学团队、2支市级创新团队。现有硕士生450余人、本科生2400余人。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秉持产学研协同办学理念,与多家大中型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美、英、日等多国开展合作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坚持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依托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结合天津区域经济,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机器人技术及系统集成、仿生结构理论与制造等四个方向,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近五年获得7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到校科研经费近1.5亿元。
建设理念
以国家一流专业集群为引领
构建“传统+新兴”专业矩阵
学院以传承与创新为驱动,精心打造“传统专业焕新+新工科专业崛起”特色专业格局。为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传统专业融入智能制造、能源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紧跟时代发展;推动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紧扣工业4.0与“双碳”战略,培育未来人才。学院积极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优质教学设施,提供从基础技能训练到前沿科技创新的全方位培养路径,并通过实施“目标导向—过程监控—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体系,助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方面提升。
措施成效
产教融合聚能
特色育人绽芳华
1.党建强基铸魂:课程思政全覆盖,红色基因融血脉
学院以“一融双高”建设为引领,把课程思政贯穿育人全程,构建“一专业一品牌”思政体系,以“课程+实践+网络”三维育人模式,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以“六度”党建为统领,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开展“菜单式”主题党日,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2个主题党日被评为教育系统“创最佳党日”优秀活动。1门课程获评天津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本教材入选天津市课程思政优秀教材。




2.人才精育塑能:产教协同结硕果,新工科人才绽锋芒
产教融合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学院充分发挥学校重实践、富创新、顺应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办学理念,与19家企业共建4个实验教学中心,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1个专业创新“企业引入+学校走出+校企共融”模式,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引入10余名企业导师,通过真实科研与工程案例,突破教材知识边界,让学生在真题实战中炼真金,依托各类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项目,学生知识理解、应用与迁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衍生出多项科创成果,形成了产业需求引领、理论—实践教学联动、虚仿—应用融合、科创实践推动的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的教学特色。利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提升课程教学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互通性与前瞻性,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市级一流课程7门,开发校企合作课程20门。国家级、省部级示范中心均通过考核,1个专业教研室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形成“传统工科+新工科”专业集群。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








3.师资培优引强:菜单教研强师能,双师队伍育优才
学院依托“融新聚智”工作坊,开展“菜单式”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思政素养、教学科研及管理能力。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教师赴企业实践,形成“教学能手+行业专家”的教师结构。近年来,教师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4人次、天津市“十佳辅导员”1人、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导师1人。学院牵头获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市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1项,获批市级创新团队2支,获批市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获市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篇。




4.双创培育孵化:育人导航有招法,科创拓展见奇功
学院聚焦价值引领、实践导航、机制保障、项目培育等领域,搭建“1+4+4”科研育人模式与“三维五创”多元递进双创育人体系,打造育人新范式。以“求索创新”为导向,构建“1+4+N”科创品牌,依托学院科创研学训练营、“121”生涯成长能量站、“撷英工场”科创实践中心等平台,以“匠心沙龙”“撷英讲堂”等“一系一赛”“一系一品”活动为驱动,积极开展专项培训指导,惠及学生近万人。近年来,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一等奖、全国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国赛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在内的国家级荣誉近60项、省部级荣誉200余项。



5.质量闭环护航:全程监控保质量,多体联动增实效
学院构建“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成立院级评建领导小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出台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细则、毕业设计实施细则、本科生创新性实践学分管理实施细则、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和学业导师制实施细则等多项文件,召开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培训会、诊断性听课反馈会,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形成闭环。设立教研室、实验中心等基层教学组织,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协同高效”的管理机制,全方位推动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优秀毕业生风采
从校园到职场,新工科人才崭露头角
开赛尔江・克依木
从学生到CEO,创业带动就业
2018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2020年、2022年先后注册2家公司,曾获市级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金奖,如今公司年营业额百万,有职工20余人,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他热心公益,给中小学捐赠文具,为学院捐赠桌椅,打造“121生涯成长能量站”。2023年,学院以他为原型拍摄的舞台剧《石榴籽创业记》,获“爱津·创梦”天津市大学生创业故事三等奖。


夏成蹊
支教扶贫显担当,推免深造续华章
2020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校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院心理协会会长、班长,获天津市优秀学生、“理工之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多项荣誉,带领团队获“挑战杯”红色专项全国二等奖,研究生推免至本校后继续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用恒心扎根西部,勇担重任;用爱心传道授业、站好三尺讲台。


程宇鑫
为水产养殖装上“智能芯”,让科技扎根乡村
2021级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深耕智能农业装备研发,深度融合机械工程专业知识与现代农业需求,以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聚焦水产养殖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领团队研制“智能虾塘养殖船”,集成自动巡航、水质监控、精准投喂功能,打破传统模式。项目成员多年深耕,在10余个基地实地应用,完成137次设备调试优化。该项目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经《天津新闻》报道后备受关注。


面向未来,机械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国家级一流专业和课程,为区域产业升级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